跟着传说游金华山 ▏“坡仙”苏轼与金华山:画中寻仙 诗中论仙

日期:2022-09-26 10:59:39 来源:​金华新闻客户端 浏览量:​
分享:
     

朗读

“怎么会有人不喜欢苏轼呢?”前段时间,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网友热议。是啊,东坡先生可是个集才华与有趣灵魂于一身的人,谁不喜欢呢?林语堂也说:“我若一提到苏东坡,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。”

我们知道苏轼,大多是从他的诗词开始。如果不说,有多少人知道苏轼的诸多笔墨里也有金华的影子,“黄大仙”这一经典IP(知识产权)就曾得到他的青睐被写进诗中,这首诗就是《顾恺之画黄初平牧羊图赞》。

赏画写诗之余,苏轼是否也想过和黄大仙一样羽化升仙?这位大文豪又是否来过金华,去金华山找寻黄大仙“叱石成羊”的仙踪呢?且看下文细细说来。

苏轼像

崇道的苏东坡

要说苏轼与他的《顾恺之画黄初平牧羊图赞》这首诗,先来了解一下他这个人吧。

也许有人会问:“苏轼谁不知道?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,是豪放派词人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……”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标签自然不用多说,这次我们要说的是苏轼与“道”的关系,这个“道”是道家,也是道教。

中国四大道教名山,四川青城山占一处,青城山还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。在受道教文化熏陶这方面,出生于四川眉州的苏轼算是赢在了起跑线。

幼年时,苏轼就跟着眉山道士张易简习道,他自己也是喜欢道学的,如果不是后来父亲苏洵带着他和弟弟苏辙赴京赶考,他本是不欲结婚入仕的,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这般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,我们可是差一点就听不到了。

作为一名传统士大夫,特别是生活在北宋这样文化繁荣的时期,苏轼的思想不仅受儒家影响,还有佛家和道家,加上家族前辈深谙老庄之道,从小向往自由的苏轼最喜欢的就是庄子“齐物无我,逍遥物外”的精神思想。

所以,苏轼的一生深受道教与道家思想的影响,他的诗词里时常透着超然物外、仙风道骨的气质。在坎坷的仕途中,他也总能从“道”中治愈自己。

被贬黄州的第三年,苏轼写下了《定风波》: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面对风雨突袭,同行之人皆觉狼狈,唯独苏轼逍遥自在,他拄着拐杖,穿着草鞋,在烟雨中慢行吟唱,甚至还要和马比速度,就是这么潇洒快活。

不过,据说因为这次淋雨,苏轼第二天就感冒了,后来他带病出游又写下另一名篇《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》,留给后人“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”这样一句洒脱乐观的人生至理名言。

游黄州赤壁后,苏轼又先后写下《赤壁赋》和《后赤壁赋》。后者写到了他再游赤壁后做的一个梦,梦见两个身穿羽衣的道士,询问他这次游览是否愉快,那两个道士正是白天看见的仙鹤。苏轼梦鹤应该是借鹤抒怀,彼时,他也是想化鹤而去的吧。

苏轼诗里的大仙

与梅兰竹菊一样,黄大仙“叱石成羊”的传说也颇受历代画家青睐,成为经久不衰的绘画题材。比如晋代的杰出画家顾恺之就画过《黄初平牧羊图》。

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负盛名的画家,他的画作颇受欢迎与推崇,画技更是得到了皇家认可。曾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认为,“顾长康画,有苍生来所无”,夸他是绘画界当之无愧的“顶流”,换句话说就是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。

令人惋惜的是,顾恺之的真迹今已无存,只有一些后人的摹本。与他的《女史箴图》《洛神赋图》《斫琴图》等旷世名作相比,《黄初平牧羊图》这幅画似乎不值一提,毕竟它连摹本都没有。幸运的是,苏轼替我们见过了这幅画的真迹,他很喜欢顾恺之画的《黄初平牧羊图》,欣赏完画后还作了一首《顾恺之画黄初平牧羊图赞》:

“先生养生如牧羊,放之无何有之乡。止者自止行者行,先生超然坐其旁。挟策读书羊不亡,化而为石起复僵。流涎磨牙笑虎狼,先生指呼羊服箱。号称雨工行四方,莫随上林芒屩郎,嗅门舐地寻盐汤。”

诗中描写了黄大仙牧羊以及叱石成羊的场景。苏轼引用了庄子《逍遥游》中的典故,说黄大仙放羊的地方是在“无何有之乡”,也就是空无所有的地方。牧羊时,他挟着书卷坐在一旁,这些羊呢,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吧,反正也不会走丢,接着又写到黄大仙如何叱石成羊。诗的最后三句,苏轼展开了联想,并引用成语典故“羊车望幸”,表明自己不愿“摧眉折腰事权贵”。

这也算是苏轼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一种治愈吧。一生宦海沉浮,官场的生活已有些厌倦,世俗名利于他而言皆是浮云,倒真不如羽化飞仙,到那神仙佳境中去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《苏东坡全集》中,赞诗有118首,大概有40首与画有关,其中有18首是敬赞贯休的画,剩下写其他画的赞诗其实并不多。但苏轼偏就写了这首《顾恺之画黄初平牧羊图赞》,足见其对这幅画的喜爱与欣赏,再加上他本身就是崇道之人,对黄大仙想必早有耳闻。如此看来,这首诗是赏画者与作画者、画的三向奔赴。

苏轼的金华缘

苏轼与金华的关系难道只有这一首《顾恺之画黄初平牧羊图赞》吗?不,他与金华有缘得很。

金华的香榧、佛手,苏轼都一一夸赞过。在杭州任职时,苏轼曾写《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》一诗,赞美香榧“彼美玉山果,粲为金盘实”,说它很是珍贵,有治病养生的功效,还有凛然斗雪的品格。“玉山果”的产地就在金华,也就是东阳磐安分县之前的东阳县玉山区。

另外,宋代的文人都喜香,苏轼也不例外。相传,在杭期间,苏轼曾仰慕金华佛手的芳香,到金华北山脚下观赏佛手,他还写了一副对联:“沁入诗脾清流环抱,香分佛果曲径通幽。”苏轼算是给金华香榧和佛手较早带货的流量明星了。

除了物,还有人。说到人,就不得不提金华浦江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黄庭坚,他曾游学于苏轼门下,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合称“苏门四学士”;与老师苏轼并称“苏黄”,均名列“宋四家”。苏轼与黄庭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,两人时常爱开玩笑,还互相评价对方的书法作品,苏轼称黄庭坚的字如“死蛇挂树”,黄庭坚则说苏轼的字似“石压蛤蟆”,这一斗嘴名场面实在是好笑。

说了这么多,苏轼曾来过金华吗?据资料记载,苏轼是来过金华的。苏轼有一好友名叫苏颂,按宗亲关系算,苏颂还是苏轼的叔叔。1071年,苏颂出知婺州,也就是金华,此时的苏轼在杭州任职。因杭州与金华相邻,两人往来十分密切,时常杭婺两地诗歌唱和。苏颂长孙苏象曾在《丞相魏公谭训》中记载:“祖父(苏颂)与东坡同在金华,因论作赋之方……”由此可见,苏轼的确来过金华,没准借着友人在金华的方便,也真的去过北山品佛手,甚至到金华山上寻觅黄大仙的仙踪。

苏轼与金华是有缘的。1128年,是苏轼逝世的第28年,这一年,他的侄子苏迟,也就是苏辙的长子出知婺州,并举家来到这里,金华有苏氏一族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。

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,苏迟来到金华后,他又可以替伯父苏轼再看看这个曾经与好友秉烛夜谈的地方,曾经于画中、于诗中寻仙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