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朗读
根据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和机制改革要求,为符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更科学精准促进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建设发展,浙江省林业局会同金华市人民政府、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了《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(2023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》《风景名胜区条例》《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》《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》的有关要求,现将《规划》草案予以公告,征求公众意见。
一、公示时间:2025年4月22日到2025年5月21日(共30日)。
二、公示方式: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公告栏、网站(http://jhsgwh.jinhua.gov.cn/)和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(http://zrzyj.jinhua.gov.cn/)。
三、反馈途径:
1.书面意见反馈至: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北山路2359号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23室(来信来函请标注“双龙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”字样);或发送至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分局邮箱:jhsslfj@163.com。
2.联系电话: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分局0579-82590816。
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
2025年4月22日
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(2023-2035年)(草案)主要内容
一、规划范围与期限
双龙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双龙洞景区、黄大仙景区、尖峰景区、赤松景区、大盘天景区、家园里景区6个景区,总面积为79.35平方千米,其中核心景区面积为28.86平方千米,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6.37%。
本规划期限为2023—2035年,近期至2027年,远期至2035年。
二、风景名胜区性质与目标定位
风景名胜区性质:双龙风景名胜区是以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溶洞奇观为特色,与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、儒释道文化以及红色文化、八婺文化相融合,具有观光游览、文化体验、科普研学、康体运动、休闲养生等功能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。主要功能包括(1)游览休闲(2)生态保育(3)文化体验(4)科普研学(5)康体运动(6)休闲养生。
双龙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定位是:中华文化名山,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,功能定位为:黄大仙文化体验地、国家级溶洞研学地、长三角康养避暑地。
三、游人容量
双龙风景名胜区日游客容量4.97万人,日极限游人容量为12.41万人,年游人容量为1042.7万人。
四、保护规划
双龙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一级、二级、三级保护区,分级实施保护控制。将风景区范围内风景资源价值最高和生态价值最高、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区域划为一级保护区,面积28.86平方千米,占景区面积的36.37%。将风景区范围内一级保护区以外,生态价值较高、景观价值一般、风景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,面积35.01平方千米,占景区面积的44.12%。将风景区范围内风景资源较少、景观价值一般、自然生态价值一般的区域划为三级保护区,主要包含乡村建设集中分布区、服务设施集中地区、城镇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等,面积15.48平方千米,占景区面积的19.51%。
五、游赏规划
规划构建“212个景源—78个景点—17个景群—6个景区”的风景游赏体系。规划212处景源,经评估整合后形成78个景点,其中自然景点54处,人文景点24处;现状保留景点31处,新增景点47处;一级景点6个,二级景点17个,三级景点53个,四级景点2个。规划构建17个景群,在基础上划分形成双龙洞景区、黄大仙景区、尖峰景区、赤松景区、大盘天景区、家园里景区六个景区。
规划形成“一主三副,两轴六区”的风景游赏结构。“一主”指景区主入口旅游服务中心为景区旅游服务核心;“三副”指在鹿田、洞殿下、景区东入口设置的三处景区旅游服务副中心;“两轴”指一条由金九线、罗电线、东线索道串联形成的高山生态体验轴和一条由罗电线、新朝线、赤黄公路串联形成的仙佛文化游览轴;“六区”为双龙洞景区、黄大仙景区、尖峰景区、赤松景区、大盘天景区、家园里景区等六个景区。
六、设施规划
游人规模预测:近期至2027年,双龙风景名胜区游人规模将达到845万人/年;远期至2035年,双龙风景名胜区游人规模将达到1005万人/年。
住宿服务设施规模:景区近、远期床位数分别为4225张、16750张,基于风景区保护与景城融合,风景区的住宿设施通过山上山下协同解决。其中,近期床位全部由山上提供,为4225张;远期山上、山下分别提供床位6460张、10290张。
游览设施规划:风景区范围内规划1个一级旅游服务中心(景区旅游集散中心),6个二级旅游服务点(景区东入口、洞殿下、盘前、双龙洞、鹿女湖、家园里)、13个三级旅游服务点(武平殿、盘前村、灶头、双龙洞洞口、小冰岛、邵村、双龙电站旧址、二仙洞洞口、桃源洞洞口、朝真洞洞口、仙瀑洞洞口、赤松、白露下)和若干个便民服务站,同时为了达到山上山下一体化配置,山下长岭水库周边引入旅游综合体,设置一个旅游服务基地。
七、道路交通规划
景区内部交通总体形成“三横五纵一环”通道结构。“三横”包括:罗电线(新朝线-武平殿)、新朝线-赤黄公路、南线绿道;“五纵”包括:金九线、罗电线(花果路-新朝线)、新朝线南段、赤松乡道-规划索道、大源乡道;“一环”为精品索道环线,由东西段索道、南线绿道围合而成。
八、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
规划将居民点划分为发展型、控制型、疏解型三种类型,其中发展型居民点5个、控制型居民点35个、疏解型居民点3个。加强对居民点管控,控制型、发展型居民点内新建村民住宅的申请流程、规划选址、占地规模、建筑风貌等应依据宅基地管理和建房管理规定执行。
九、土地利用协调规划
立足风景区资源禀赋、景群景点分布以及未来风景区保护和发展方向,推动小冰岛、财富文化园、赤松涧等景点建设以及双龙洞、赤松宫等景点提升改造,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,合理安排风景游赏、旅游配套服务设施、交通与工程等各类用地。
十、分期规划实施
规划近期完成大盘天单元、九龙单元、智者寺单元、双龙洞单元、黄大仙单元、赤松涧单元详细规划编制。整治提升溶洞等现状景点,适当恢复湮灭的人文景点,修复古道,新增特色景点,拓展游览内容和空间,提高景区吸引力。推进索道缆车、观光电梯、慢行步道等旅游交通设施建设,以及与越龙山、大佛寺联系公路等重要工程建设。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存量资产整治提升,改善游览条件,提升旅游服务水平。加强居民点风貌建设和自然景观恢复,美化村庄环境。加强风景区森林植被抚育工程,加快矿山、山火损毁区等的生态修复,按照植物景观规划进行林相改造优化。